2019.03.29

[國語日報]數學課重討論 需時長但成效大

截取至       國語日報   中華民國108年3月27日/星期三  13教育

 

數學課重討論  需時長但成效大

文/鍾靜(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教授)

 

     現代教育思潮強調由教師為中心,轉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。教師為中心的講述式教學雖有優點,但缺乏師生和同儕間的互動,無法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自發學習。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雖然被重視,但教學時間有限、低成就學生不會發表、學生不擅長提問等現象,如何時施有效能的討論,成為教學者的重要課題。

     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強調核心素養,數學領域更重視數學素養,且現在盛行的學習共同體、合作學習、探究教學都是以討論為核心。因此,本文將從建構學習與鷹架學習、理想課室樣貌與有效討論兩方面,進行分析和探討。

 

教師引導與提問 助學生建構學習       

       數學學習重視概念的認知發展,除了數學知識本身具有系統性和結構外,學生新概念的學習上,會受到近側發展區得影響。學生在近側發展區較能參與學習,熱學習穩固;而和稍高成就的同儕互動討論,也會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。所以,近二十年的教學趨勢非常強調學生的建構學習。

        早年曾有建構數學、建構教學的說法,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「建構導向數學教學」。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,不是教學理論,建構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時,從不明白到清楚,從粗糙到精緻的逐步形成過程。對應學習面的建構理論,教學面就是鷹架理論。教師除了要扮演稍高成就的同儕以參與學生的討論之外,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軌跡進行提問或追問,協助學生往教學目標邁進。

 

乘法從加法引導  將解法由繁化簡

       很多人對健很多人對建構導向數學教學有所誤解,認為是把數學的學習化簡為繁,例如九九乘法要從加法教起,實則是從兒童解法提升到專家解法,將解法由繁化簡。

        通常,學生首次接觸乘法情境問題,如「一隻青娃4條腿,3隻青蛙幾條腿?」時,他們的舊經驗會透過具體物、畫圈、數字等具體操作活動表徵題意,經過溝通和討論會出現如算式一(4+4+4=12)的加法共識。這時教師的關鍵提問是「你怎麼知道有三隻青蛙?」學生大多會指出「一個4是一隻青蛙」,並回答「4有3個」或「3個4」。乘法教學最重要之處,是由教師指導,並協助學生將「4有3個」的語意,轉換為「4的3倍」。這對學生而言,不是一兩題就能夠學會,而是要在不同情境、不同數字間建立模型或基模,才能發展相關概念的認知學習。學生有「4的3倍」這樣的概念,教師就可以引進乘法,如算式二(4*3=12),學生是從解題中學會乘法算式的。

       提醒親師,學生應該先有概念再求熟背;而認識近側發展區者,也都知道熟背是需要時間才能成熟。因此,當學生還沒有全部熟背九九乘法表時,親師英允許學生在使用乘法表述問題時,可用加法來解題。以上這一串乘法概念的發展和提升,充分說明了學生的建構學習、教師的鷹架教學,兩者間的交互作用,以及學生的認知發展。

 

與同儕互動討論 學習保存率更高

 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,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記得的學習內容,聽教師講述者只剩百分之五,閱讀的保存率為百分之十,透過試聽的效果為百分之二十,就算有示範和展示也只有百分之三十,但經過小組討論可記助百分之五十,透過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達到百分之七十五,在金字塔底部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,期成效是百分之九十。這也與訊息溝通理論相呼應,學生接收上位者教師的學習只能記住兩成到三成,但接收平行者學生的訊息卻能記住八成到九成。

  可見學生需要主動學習和參與,且學生能和同儕互動討論或教導他人,其本身就必須透過個體思維,將內容轉化為別人能理解的表達方式;在這同時,也提升學生潛在智能的發展。數學課室應是共同學習的社群,透過小組或全班討論,進行新概念或複雜問題的探究,培養學生思考、推理、溝通能力。初期側重心理性層面勇於發言的引導,中期則重視社會性層面合作討論的培養,後期著重科學性層面推理辯證的厚實。總之,數學課室討論文化的建立,雖然需要時間累積,但成效將加倍呈現。